工作时间AM:09:00--PM:20:00

WORKINGTIME

0898-08980898免费咨询


0898-08980898
邮箱:
admin@eyoucms.com
电话:
0898-08980898
传真:
0000-0000-0000
手机:
13800000000
地址:
海南省海口市
作品展示
当前位置: 首页 > 作品展示
《水做的江南——齐铁偕水墨画学术展系列一》作品研讨会在沪召开  上传时间:2025-10-02 06:55:19

  

《水做的江南——齐铁偕水墨画学术展系列一》作品研讨会在沪召开

  “诗,即我以诗歌构画;书,即我以书法造画。”正在觉群艺术空间展出的“水做的江南——齐铁偕水墨画学术系列展一”,以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诠释了画者的理念。

  驻足齐铁偕的现代水墨画作品前,江南田野、渔舟,春花秋叶,村居流水,逸笔草草之下,充满了文人雅士的书卷气息和清雅之味,诗意诗性十足。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、两届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、两届上海作家协会理事,齐铁偕的艺术创作深深扎根于传统而又勇于创新。

  在展览期间举办的《水做的江南——齐铁偕水墨画学术展系列一》作品研讨会上,沪上各界专家学者从诗书画多角度点评拥有“报人、诗人、画家”三重身份的齐铁偕其人其作。现摘录精华以飨读者。

  齐铁偕将大写意花鸟画《记得出处》赠予觉群艺术空间。画面中,一只青蛙蹲在岩石上看着一群小蝌蚪。为何画这幅《记得出处》?齐铁偕说,人们常说英雄不问出处,但英雄是要记得出处的,也就是说无论经过什么样的努力,取得什么样的成就,千万不要忘记自己过去都曾经是一个小小的蝌蚪。

  记得出处,张望中国水墨画未来向哪里去,或许也是这个学术味浓郁的展览带来的启发。

  乐震文(上海觉群书画院院长):齐(铁偕)老师是一个很了不得的人。他是一个报人、诗人、作家,本以为他画画是玩玩的票友,但他把我们长期搞专业的人都玩到外面去了。我觉得能从他的画中读出诗意,从他的诗意中,又可以看到艺术的形象。他从诗出发、从文学出发,找到了自己一个比较完整的绘画的方式。更令我感动的是他在画的内容、形式和材料方面,都做了自己的探索,每一张画都用足了脑筋,而不是一般地凭着惯性画。

  觉群艺术空间是今年5月正式启用的,齐先生这个展是第一个个展,为我们开了个好头。以后我们在这里办展览,必须要用创作的态度而不是惯性的态度去展示自己的作品。每一张画,都应该凭着我们发自内心的灵魂深处的呐喊去表现,这样的绘画才是有灵魂、会打动人的。这些作品给我们立了一个高度,以后的个展就要按照这个高度去做。

  王开峰(上海文史研究馆副馆长):齐先生首先是一个诗人,他有诗人的心和眼光,他的水墨画给人的感觉就是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。我特别喜欢他的现代诗,和他的书画一样,寥寥数笔,就能把某一个瞬间感受概括、抽象出来,很有齐铁偕的风格。这种风格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非常难得。现在的人都太忙了,只看到眼前,追逐利润,追求分数,追求快捷。我们能不能有诗意的生活?能不能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活出一种诗意来、一种远方来?这是我的第一个感慨。

  其次是展览的主题“水做的江南”,上海有很多高楼大厦,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车辆,江南在哪里呢?看了齐先生的画,能让我感受到,我们又找到了江南,通过他的画营造出的一个江南。画里的船特别多、雨特别多,不管是河上的船,要出远门的游子,还是回归的游子,还是绿油油的草和金黄的树,营造出一种水做的江南独有的氛围。

  第三,我想讲讲“放心的乡愁”,就是能够安放我们心灵的乡愁。“乡愁”我觉得有两个概念,一是生我们的地方,二是安放我们心灵的地方,心灵的一个归宿。我看了齐先生这么多画,这么多诗歌,心就安静下来,我觉得是一种享受,一种哲学的、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,让人找到情感和心灵的归宿。我也有个小小的期待,期待这些作品能够更多地飞入寻常百姓家,艺术的表达可以和现实糅在一起,那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。

  乐震文:我们小时候生活在苏州河边,白天晚上都去玩,捉鱼虫、游泳,都在苏州河里。王馆长说到的乡愁,我感触很深,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上海人,为什么一到青浦,到朱家角、到练塘就感觉很亲切?这个亲切是莫名的,因为我们小时候就是这样被江南的水浸润过来的。

  陈燮君(上海博物馆原馆长):“水做的江南”这个主题得到业界一致的高度评价。我认为,这个展览是水墨画的学术性展览。要做成用学问做的展览,讲起来容易,实际上不那么容易。

  我想讲三“问”。第一“问”,是问视觉。画出自己的风格,一看就知道是齐铁偕的画,这是很不容易的。看齐铁偕的画不仅在视觉上是享受,我们也听到了声音,他的作品是可以听的,不仅是音乐上、节奏意义上的可以听,他创作的初衷就是让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从笔端慢慢流淌出来。他的作品是可以走进去的,进入画里面,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。书画当然是视觉艺术,但齐铁偕的作品是可以用耳朵听,可以用心去悟的,是可以和你的感受融合的。

  第二“问”,我想到昆曲《梅花三弄》。水在齐铁偕的作品中显然是非常关键的。《梅花三弄》,第一弄是含苞待放,第二弄是绽放,第三弄是怒放。在齐铁偕的作品中,“水”对纸、对水墨、对光影的作用,也是“三弄”。水最初到纸面上流淌,慢慢地有景象、景物,有意象、气象、气场,最后有靓丽的水的绽放。所谓“孤色不孤”,我想起程十发先生说的“给你点颜色看看”,一个颜色看上去是孤立的,就是一笔,一挥洒,但是放在“三弄”中,在怒放的意境下,对色彩这么一抹一撇一挥一洒的处理,此时此地怎么挥洒都不孤单,就像《梅花三弄》到了怒放,怎么怒、怎么放,都是合理的。

  第三“问”,很多朋友也在问,是先有诗,先有书,还是先有画?我的解读是从研究的角度当然可以分先后,但我想到汪观清先生的一句话,他说在绘画创作中,灵感来的时候,实际上技巧先后都是奉送的。这个话讲得太深刻了。在齐铁偕的作品中,诗书画是浑然一体的,可能真正应了一句“意在笔先”。你看到的是笔在先,但其实意,早已经跑到笔墨的前头。

  在齐铁偕的作品中,我还读到了“气韵”,它是慢慢“化”过来的。第一是“化景”,这个景,不是我们传统,特别是西画概念、素描概念上景的塑造,这个景可以说是水的烘托,也可以说是色、光、影。点线面、精气神、黑白灰,中国画不多用黑白灰这个概念,齐铁偕的作品打破了陈规,他画的是景,景物的景,画的也是境,意境的境,比景更高一个层面。第二是“化韵”,正因为他的画是“化”出来的,水做出来的,是久处江南的人的生活的自然流露。我想用“化”字可能比画画的“画”,更容易理解他的作品中深层次的文化的含义。

  中国画未来到底怎么走?这个展览用作品告诉我们,中国画是可以这样画的。每个人的脚前都有一条路,把这条路慢慢走成小路,走成大路,中国画发展的新空间恐怕自然而然就出现了。海派的明天到底在哪里?齐铁偕先生用自己的作品、自己的展览,告诉我们路在何方,路在脚下。最后我想说的是画外功夫,原来学问、画外功夫那么重要,学问,可以做出如此美妙的展览。

  陈启伟(上海报业协会会长):套用一句话不知合适不合适,我们喝农夫山泉,说是“大自然的搬运工”。看到齐老师的画,我觉得他是“江南的搬运工”。江南的美景通过齐老师的一双不一样的眼睛,进行过滤以后,呈现在这里,变成了艺术。

  江南的情结,根植于上海人的基因里,如何呈现,有不同的手法,有传统的,也有当代的。当代水墨的领军人物陈家泠就在上海,艺术也好,其他文化也好,独木不成林,要成林,必须有不同的探索者。期待从齐老师开始,有更多艺术家能在这个领域中做出不一样的贡献,让当代水墨艺术走入更多老百姓生活。

  看了齐铁偕先生的作品,很激动。在一幅好画面前,我的汗毛会竖起来,看齐铁偕先生的画,我的汗毛就是一路竖过来的,感觉好像可以回到小时候在河里游泳、抓鱼的场景,很难用语言去具体描述,就是直截了当地带入的感觉。一件好的作品,我觉得不需要说太多,在它面前就会有共鸣,有发自内心深处的感触。这是我看画的一个方式。

  齐先生的水墨画我熟悉,报纸上一直看见,但真正的原作没好好看过。这次画展上我瞄了一下,从这边看,木刻味道足,从那边看,油画水彩画味道浓,说明齐先生的艺术手段活。大家探讨的“意在笔先”,其实是有相当难度的事情。每个人有他自己的一套方法。我自己的体会,落笔前就在考虑这张画有怎样的效果,这张画就画不好,有时候一放松,反而画得好,一收紧,却画不好了。齐先生的作品,有结构,有黑白关系,黑白之间产生了灰,颜色也用得讨巧,他惜墨如金,线条也非常放松,表达了心里的想法。

  我跟齐铁偕先生有几十年的交往。也许在座各位会有一个感受,跟齐先生交往后,你会自然而然想出一个题目,就是人品跟艺品。都说艺品跟人品相关,看了齐兄的展览,我觉得这个结论是对的。除了绘画以外,我看过齐铁偕兄的书法作品,他的章草好得很出乎我的意料,这次展览没有书法作品真是遗憾。

  作为一名艺术家、一个书画家,可以不写诗,但不能不懂诗。铁偕兄是七绝圣手,他的诗非常有特点,可以说有唐韵在其中。整个中国现在有300万到400万人在写诗,古体诗在数量上实际上超过了现代诗,加上央视《中国诗词大会》推波助澜,掀起了一股旧体诗的创作热。但这里面,好诗太少,上海真正的诗人大概是十五六位。我们正在策划一本上海十大诗人的图书,齐铁偕是名列其中的。诗书画同源,但现在诗书画都精通的人少之又少。齐铁偕不但是精通,诗书画都是第一流的,这在古代也是很少的。

  齐先生很儒雅,是位诗人,他的绘画探索的手段多种多样,他从传统入手,在传统中出新,又借鉴了西洋画手法,在中西结合中创新。齐先生用诗意来创作,是一种新的办法,所以他的每一幅画都面目一新,充满了江南的气息。现在很多画,没有把诗意放进去,这一点来说,我受到的启发很大。

  我最近在写一本关于成长经历的书,里面有一句话:我们成长以后的经历都是由我们童年时代决定的。我个人也是这样,我是苏州人,童年的梦想我们总是舍不得丢掉。记得小时候我妈妈带我到周庄去,我们是坐小船进去的。齐老师的作品里有一幅《捕捞》让我印象深刻。画里的诗是这样的,“儿时向湖里扔下一粒石子,溅起了层层涟漪,最后变成了岁月的漩涡。此刻,真想被渔网捞起,看看那颗童心长成了什么模样?”实在太妙了!实际上我们看到里面有很多人,都是我们小时候的事,我们江南人的故事。这种勾魂的情感,没法用语言全部表达出来,在他的诗书画里感受到了。

  我一直在关注齐老师的画,也是在默默学习。从齐老师的画里,我感觉到诗心的演绎和笔墨的展现,诗心和笔墨互相融合,也感觉到一个词——上善若水,既平淡又优雅,有热度,又奔放。

  过去也看过齐铁偕先生的画,觉得很轻松,很自由,很新鲜,这一次看,他的发展令我耳目一新。这个画展说明了上海的绘画审美水平与高度。因为齐铁偕不是专业画家,他是编辑,是诗人,是作家,才能是多方面的,他的画展集中体现了他的水平和修养。在新世纪全国政协邀请每个省市10个国画家到北京参加画展,序言里有一句话我到现在印象还很深,“我们也希望也需要有这种不东不西,亦东亦西,不是东西的好东西”。齐兄的作品蛮符合这个标准的,其他城市达到这个标准的画家比较少,而在上海,有这方面才能的画家还是蛮多的,齐兄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。

  我跟齐兄一样,祖籍都不是上海,但应该说都是上海人。我们常说,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来,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以后 我们要到哪里去呢?这是要认真思考的。我现在看一个画展好不好,基本以三句话为标准,第一句:时髦吗?第二句:摩登吗?第三句:克勒吗?齐兄的画还是蛮时髦的,你也可以说是版画,也可以说是水彩画,但从各种角度来看,还是偏向于水墨画。克勒是啥?是生活态度,是个性、品位和讲究,正因为齐兄有修养、经验、气场,所以我觉得他的画对生活是很热爱的。中国的文化需要综合性,要诗书画印的综合性修养,才能达到艺术的敏感性。我们要养成对生活的热爱,对中华诗书画和本民族文化的热爱,对自己、对这个城市、对生活的热爱,要养成这样一个风气。

  张立行(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):齐老师是一个非常有才情的人,他这次选择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题目“水做的江南”。画过江南的人实在太多了,再画“水做的江南”,说明他艺高人胆大。他对审美的品位要求很高,人家画过的题材,画出跟人家同样的意思,他肯定不愿意,他一定要在作品里展现出他的才情、巧思,与众不同的视觉图像。他笔下的江南,是有魔都味道,非常时尚的江南。他对现代水墨本质性的把握,视觉和图式表现高度结合,现代艺术的平面构成和中国画笔墨的结合,都做得非常好。

  我这几年一直在想个问题,我们怎么评价一个画家?我觉得介绍一个画家主要讲他跟人家不一样的地方。古代很多画家不是专业画家,他是文人、诗人、文学家,然后是书法家,又是画家,所以人的复合性很重要。齐铁偕这个画家跟人家不一样,他是报人,这个身份,我觉得最重要。我对他有三个印象:报人、诗人、画家。他的画继承传统,又融入西洋色彩、当代构成,非常明丽,我觉得老百姓如果要在家里挂张画,会喜欢挂他的作品。

  我会把大家的评价当作鼓励,当作今后努力的方向。我五岁受庭训,父亲叫我背唐诗宋词,背《古文观止》,画《芥子园画谱》,学素描和油画。父亲是民国时期比较出色的诗书画高手,故我比较重视综合修养和诗性描述。我的画是从诗歌里走出来的,是先有意境,再画画。在技巧上我喜欢古法用笔,喜欢传统的、丰富的墨法,喜欢印象派的光影、光色,喜欢现代设计和构成。我说过,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,我的风景才刚刚展开。我还在学习、探索中,这次研讨会使我看到了发展方向,我会更努力、更努力。